沧小东 楚虹阳
家访,这个名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似乎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去。依靠家校通、短信、电话甚至qq群,家长和老师似乎总是能实现及时的沟通并解决问题,因此,不少人都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家访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逐渐被淘汰。殊不知,家访作为家长与老师、学校联系的一种传统甚至显得有些古老的方式,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越性。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老师想要了解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学生的在校表现并结合家长口述,但是,一般来说在家长的心目中,普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就导致他们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或刻意、或不自觉地会多讲一些孩子的优点,这样,老师了解到的孩子的特点似乎是比较片面的。但是,通过家访,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家庭,看到了学生每日的生活环境,每天陪伴在身边的家庭成员及其精神面貌,有助于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既而对学生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另外,在学生的家中,家长、孩子都是处于比较自然的状态,时间也相对比较充裕,有些在电话里或者短信里不能说清楚的话或者问题,就可以当面讲清楚。况且,平时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老师似乎都是站在讲台上的,对孩子来说,老师就是高高在上的。而碍于学校时间的有限,老师也很少有足够的机会能够和孩子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当老师走进孩子家中,与孩子平起平坐,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时,孩子无形之中就拉近了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这也有助于他们消除了对老师的过分敬畏。因此,不管科技如何发达,家访依旧是架起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的一座有效的桥梁。
既然家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如何做才能充分发挥家访的作用,提高家访的有效性呢?本人对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家访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与教师平日里的备课一样,家访之前,教师也要做好准备,而且这种准备要从细节做起,例如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语举止要符合人民教师的身份,不能让家长感觉教师是随随便便地就进入了学生家中,让家长感觉未受到尊重。第二,家长工作都比较繁忙,家访的时间一定要提前和家长约好,避免家长感到唐突;家访的路线也要提前查好,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因为找不到学生住址而浪费时间。第三,家访时,注意自己说话的口气和语调,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居高自傲,高高在上,给学生和家长一种距离感,但是也无需讨好家长,做到不卑不亢即可。
俗话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的准备工作做得细致与否直接决定了一次家访活动的成功与否。
二. 家访要有针对性
家访之前,教师要围绕家访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抓住重点,确定好家访的主题和谈话的主要内容,学会掌握说话的主动权,切忌被家长“牵着鼻子走”。我曾经在家访一个学生的时候向家长反映“孩子比较好动,不太坐得住”这一情况时,家长回应我:小孩子好动很正常的,总不能让孩子一动不动吧!这时我便向家长明确,孩子好动的确是这个年纪该有的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上课期间,一定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听课纪律,不能去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听课效率。这样一说,家长就点头赞同,老师和家长又站在同一战线上了。
另外,家访对象中有好学生,也有“问题学生”,对于好学生老师,不能一味地进行褒奖,而是应该提出更高的期许和要求,而对于“问题学生”,要避免出现“告状”的现象,而是本着“真实反映孩子学校表现”的原则,诚恳地像孩子和家长反映问题并合力探讨解决方法,做到“因地制宜”。
三. 家访也要学会倾听
家访,并不是老师说得越多越好。老师在掌握话语主动权的同时,要懂得倾听。有许多孩子在校表现和在家中的表现不甚相同,这时候就要听家长来说孩子在生活中是怎样的状态。毕竟,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家长的心目中是最清楚的。另外,由于我是一名年轻教师,虽然教过不少孩子,但是抚养孩子的过程自己并不曾有深刻体会,因此家长在谈论中所流露出来的一些育儿经验也可以为我所借鉴。
四. 访后工作要及时跟进
离开学生的家中并不代表一次家访活动的结束。因为每一次家访都是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家访中,老师和家长就孩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都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对孩子的日常管理和学习也产生了相同的理念,那么如何贯彻这种认识和理念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持久的工作和不断地配合:老师有义务继续秉承一贯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家长也需要将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在课后进行执行和贯彻。老师必须定期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来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家访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综合以上四点,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每一次家访体现这次家访活动的目的和成效,否则,对家长和老师自身来说就是时间的浪费。老师一定要精心策划好每一次家访活动,让家访落到实处,而不要让家访流于形式,成为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架子”。我相信,用心做,才能做好事,因此,用心准备好每一次家访,努力提高家访的效率,才能让借助家访,让我们老师和学校“走进每一个家庭,走近孩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