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区学校微项目申报表

作者:时间:2017-10-27来源: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校 点击:

微项目

名称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智慧沟通策略》

申报

学校

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校

负责人

姓名

张萍

职务/职称

校长/中高

任教学科

德育

学校

带城实验小学

姓名

职务/职称

任教学科

学校

俞丽华

教导主任/中小学一级

数学

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

李莹

副教导/中小学一级

语文

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

傅裕

大队辅导员/中小学一级

音乐

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





问题描述(描述微项目产生的过程及问题)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工具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应时而生,亦渗入到了学校教育中。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家校合作、沟通交流的又一重要载体。但网络亦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高效、直观、广泛、信息量大的优势背后,确实也存在一些班主任难以调控的因素,在网络上能不能“聊好天”,发挥其正能量的优势,确实很考验教师的情商素养。在现实的班级网络沟通中,经常可以看到两个极端,有的QQ群热闹非凡,天天都聊得热火朝天,而有的QQ群则成了“请假群”,甚至“潜水群”,形同虚设,违背了建群的初衷。

研究内容:要解决这些“互联网+”背景下带来的网络沟通隐性弊端,单靠班主任的一己之力,肯定难以妥善解决。这就迫切需要培养一个优质的家委会团队,协助班级管理,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生态效益,创设新时期的家校合作桥梁,促进学生、家长、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初步设想、途径、方法:班主任必须首先观察和分析QQ群内的家长留言,发现一些热心的、关注学生教育、关注班级管理的家长,顺势引导,鼓励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多提建议。代表来自不同的职业阶层,看待事物也就有所区别,能够体现所在阶层的家长意志。班主任若是能够听取来自各个层面的家长的观念、想法,综合分析考虑,在班级管理上就能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也能够更有效地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其次,在班级QQ群中,可以采取家长自荐或互荐的方式,产生家委会代表。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家长年龄相仿,原本就是同学、朋友或是同事,随着班级QQ群的建立,家长们在网络上互相沟通熟悉,家长之间的了解也许更甚于班主任。班主任若是能及时顺势引导,鼓励家长积极推荐他们心目中可以承担家委会代表一职的家长,会比单纯由老师选择出来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家长非常自信,也关爱孩子的班集体,他们也会自荐担任家委会代表,这样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而不是班主任强加在家长头上的一顶“帽子”了。如此一个家委会团队的产生,充分体现了现行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风尚,也为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再次,家委会代表一定要注意性别的比例。实践发现,小学阶段多是妈妈承担教育任务,因此,在家校沟通中,班主任与妈妈的沟通最为普遍。但这并不意味着爸爸的角色不重要,在组建家委会团队时,一定要多鼓励男性角色参与班级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更有决策和组织能力,思维方式更趋于理性,而小学的班主任多为女性,如果能够吸纳一些热心的爸爸代表加入家委会,会对班级管理增色不少,可激励更多的爸爸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主动承担起教养孩子的重任。

家委会团队一般由5 - 8人组成,设立家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岗位。家委会成立后,教师可通过教室宣传栏、网络群公告等形式向全体家长公布家委会代表的名单与职责。家委会代表通常都要承担QQ群、微信群的管理员一职,以方便协助教师管理网络平台。在网络交流中,家委会代表应做正面引导的“表率者”,负面信息的“消防员”,宣传舆论的“报道员”。如:学校想利用家长自身及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设“家长讲坛”特色课程。可是有不少家长对此并不关心,这时班级的家委会成员就要主动请缨,不但认真准备家长讲坛的课程内容,而且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更是让全体家长坚定支持与配合学校特色课程的尝试与推广。再如:一位家长针对孩子在家随意发脾气的问题,询问老师该如何引导教育,该教师运用“正面管教”中的工具手段,进行推介指导家庭教育。这样的聊天记录被家委会成员发现后,他们就主动提出集体网购《正面管教》的建议,得到了不少家长的响应,家委会的组织委员负责这一图书的统计、购买和分发工作,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家教氛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家委会团队在明确的职责要求下,正面引导网络群体,为“互联网+”奠定了积极向上的交流氛围。

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家委会的重要作用就是组织班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家委会团队成立后,他们的智慧会带给班主任以及全班

一个完全不同的集体氛围,逐步形成一种班级文化。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从策划宣传到组织实施,都集结着家委会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尤其是80后家长,更是热衷于各种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有些班级家委会善于通过网络发起、组织各类亲子游活动以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阅历;有些班级家委会热衷于在网络中发起公益活动,如为地震灾区捐款、为智障儿童义卖、与贫困幼儿园结对、为贫困地区送寒衣等,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养成博爱的情怀;还有些班级家委会利用网络组织联欢活动,如新年派对、圣诞狂欢等,在建立交往的基础上,展示孩子的才艺,培养孩子的自信。在活动结束之后,负责媒体报道的家委会成员会通过电子相册、彩视、微秀、网站报道、报纸等途径向校内、校外宣传报道。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加深了班级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拓展了课堂外的课堂,也逐渐形成了各班独特的班级文化,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家校合作的双赢效益。

时序安排(简要描述微项目研究的各阶段时序进度安排)

2017.9-10 确定微项目研究内容,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

2017.10-12 招募班级家委会成员,召开培训会议,制定活动计划;

2018.1-8 跟踪研究各班“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智慧沟通情况;2018.9 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家委会,优秀家长,介绍经验;

2018.10-12 经验推广,项目总结与反思。

保障措施(简要说明开展微项目研究将提供的人、财、物保障)

本项目的负责人张萍,苏州市带城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项目负责人有能力承担该项目的研究。项目组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的参与是开展项目研究的有力支持。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关闭